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總申請量近3.4萬件,總授權量近1.4萬件。有業內人士表示,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需要司法、行政等部門與農戶、企業、消費者等農業領域的每一個環節共同努力。在農產品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企業應主動布局知識產權和積極維權,農戶和消費者應提高對知識產權的認識,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和優良的營商環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重要基礎。
協調聯動 強化合力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2020年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十大典型案例。其中,黑龍江省某稻作研究所訴綏化市某種子有限公司侵犯水稻“某稻4號”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依法判決被告未經許可生產經營授權品種“某稻4號”的行為構成植物新品種權侵權,賠償原告20萬元。“該案充分運用了農業行政執法程序中獲得的侵權證據,同時,法院依職權調取相關證據,權利人還主動收集了大量的生產、經營等侵權證據,最終侵權行為得到遏制。”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案的典型意義在于,在包括調查取證和司法訴訟等整個案件的環節中,農業農村部門、司法部門以及權利人等各個方面密切配合,形成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調聯動機制,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和水平。
實際上,該案例只是近年來我國積極建設現代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取得成效的具體體現。據了解,2020年,在全國普遍開展農資產品整治專項行動中,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知識產權等部門,以規范種子管理為重點,部署開展打擊侵權假冒農資春季行動和秋冬季行動。多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種子市場執法檢查,重點查處生產經營假劣種子、侵犯品種權、品種應審未審、標簽和使用說明不規范等違法行為,同時將有違法行為記錄的種子生產經營單位納入重點執法監管對象,實施信用懲戒,加大日常執法檢查頻次,有效凈化了種子市場秩序,為種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要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提升種業監管治理能力。建立知識產權跨部門跨區域聯動保護和行政司法協同保護機制,強化品種審定登記事后監管,強化種業創新保護的正向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實現打假護權全國聯動、信用掛鉤。”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壓實地方主體責任,構建以屬地為主、部門協同、區域聯動、社會參與的監管格局,強化裝備和經費保障,形成“行業管理+綜合執法+行業協會”體系合力,能夠有效改革完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社會治理手段強化保護,促進農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和水平整體提升。
全球視野 夯實合作
近日,上海市知識產權局發布了第四批、第五批上海市重點商標保護名錄,其中,第四批上海市重點商標保護名錄涉及24家企業的52件注冊商標。值得一提的是,新西蘭佳沛奇異果公司(Zespri,下稱佳沛)的“佳沛”商標成為唯一入選的生鮮農產品品牌。“這得益于佳沛多年來孜孜不倦地從事植物新品種權的研發工作和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我們對全球各地關鍵市場的保護機制、種植環境、市場需求、消費習慣、口感偏好、產業鏈條、品牌培育等進行了全面的數據分析,并根據各地的實際需求制定了集新品種研發、技術創新、品牌開發、市場拓展、產業發展、經濟環境等于一體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確保佳沛的優質產品在全球范圍進行優化選擇和市場布局。”佳沛負責人說。
在全球農產品貿易領域,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各個國家對于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有關專家積極呼吁,各國政府部門、跨境電商、農業生產企業、農產品服務機構、國際貿易機構等各方面需要凝聚共識,積極溝通,深化合作,而致力于構建面向全球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形成農產品產業鏈各個組成部分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還需要付諸更多的努力。
有關專家表示,在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的背景下,以農產品領域跨境電商和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為代表的新業態將成為未來全球農業的新趨勢,如何建設適應新業態的現代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需要各個國家轉變傳統的觀念,通過積極溝通和開展務實合作,圍繞國際規則協調、國際執法協作、跨境保護服務和創新糾紛解決模式等內容,攜手探討知識產權相關保護規則,確保順暢的農產品全球化、數字化交易和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為全球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更多探索經驗。
原文標題: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 提升種業發展水平
文章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