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保障經濟平穩運行,2月11日,浙江舉行相關新聞通氣會,對此前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減負強企激發企業發展活力的意見》(下稱《意見》)進行解析。
據浙江省減負辦主任、省經信廳一級巡視員諸葛建介紹,該《意見》共有45條具體舉措,包括減負、紓困、強企三個方面內容。其中,減負政策,主要是迭代和新增的省級減負政策(21條);紓困政策,主要是針對中小企業精準紓困的政策(11條);強企政策,主要是穩企業和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政策(13條)。該《意見》將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宏觀經濟層面供給沖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映射到中小企業,形成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痛點。”
近幾年世紀疫情沖擊下,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地方政府發布多項減負強企政策緩解企業發展壓力。去年,浙江省已為企業減負超過2500億元,而今年,根據計劃,浙江省將為市場主體降本減負3000億元,此外省級層面財政首次專門設立中小企業紓困幫扶資金3億元等。
多層面減負
“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能源、原材料等價格波動的沖擊,另外部分中小企業面臨需求收縮形成的供應鏈壓力,表現在訂單不穩定、應收賬款賬期拉長等等。此外,中小企業行政許可及其他政務辦事事項過程中還存在玻璃門、隱形門。”楊海平告訴記者。
諸葛建也表示:“當前,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缺錢、用能、缺工等諸多困難,超前出臺減負政策為企減負變得尤為迫切。”
據了解,浙江省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截至去年底,共有各類市場主體868.47萬戶,其中在冊企業313.98萬戶,個體工商戶549萬戶。在減負降本方面,《意見》提出21條政策,包括降低融資成本政策、降低用能成本、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涉企減費等,預計全年能為企業減負約400億元。加上國家、省級層面繼續執行的政策、國家層面預計將延續的政策等,力爭2022年為企業減負3000億元,不斷提升企業獲得感。
為了讓減負政策落地落實,浙江省減負辦主任、省經信廳一級巡視員凌云介紹,浙江專門開發建設了數字化“一指減負”場景應用,實現政策內容“一指查詢”、條件匹配“一指評估”、滿足條件“一指辦理”、上下聯動“一體推進”、減負效果“一指評價”的五部曲,讓企業知道自己“減什么、減多少、怎么減”,切實提升企業對于減負降本的獲得感。
楊海平看來,減負政策對企業恢復內生增長動力有積極意義,他建議部分減負強企政策可長期化,從而進一步鞏固政策效果,此外利用數字政府建設成果,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和營商環境優化。
中小企業紅利多
在業內人士武忠言看來:“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萬千市場主體構成一個個相互聯結、緊密聯系的產業鏈供應鏈,鏈條環環相扣,若一個環節阻滯,上中下游企業則無法運轉。資金融通即是這當中的重要一環。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歷來是政府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一面是中小微企業因缺乏不動產抵押融資可獲得性不足,另一面是大量沉睡的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動產和權利資源亟待喚醒。”
此次浙江出臺的45條政策有多條涉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政策,從發揮銀行信貸主渠道作用到輔之以保險增信、融資擔保,從精準紓困幫扶到推動小微、普惠擴量增面,從減輕企業短期現金流壓力到引導貸款期限和企業生產經營周期科學匹配等。武忠言表示,種種措施對于減輕企業融資成本,增強企業融資獲得感、便利度,穩定市場主體融資預期均具有積極作用。
此外記者注意到,本次出臺《意見》包括中小企業紓困政策11條舉措,包括統籌安排中小企業紓困幫扶資金、緩解原材料成本上漲壓力、加強對中小企業出口的支持等舉措。其中,省級層面財政首次專門設立中小企業紓困幫扶資金3億元,對中小企業進行紓困幫扶,增強市場主體競爭力;在政府面向中小企業采購方面,提高政府采購項目預留中小企業份額、采購預付款比例,降低政府采購合同履約保證金比例,穩定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
強企政策喚醒市場活力
減負惠企,根本在于強企。一方面不斷為企業減負,另一方面浙江還出臺多條強企措施。
據凌云介紹,今年浙江加大了財政支持方面力度。浙江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的基礎上,落實省市縣專項資金投入110億元以上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其中,省級新增專項資金4億元,支持重點節能減碳的技術改造項目;省級安排6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的數字化技術改造項目;省級安排4.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省級新增1億元專項資金,加大對首臺(套)產品的推廣應用的支持力度。另外,浙江還對“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實施技術改造貸款的貼息支持。
此外,今年浙江省的省級產業資金安排了78億元,聚焦三大科創高地,重點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和創新領域,招引落地一批制造業的重大項目。
《意見》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招大引強產業基金政策、實施項目落地政策均等化、擴大政策補貼范圍、加大對技術服務業的支持五方面舉措,進一步增強企業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