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顯示,新經濟企業500強以民營企業為主,上榜數量達426家,榜單前十強中,民營企業占據8席。可以說,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力體現。如何深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為企業科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蓄能發力?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金發科技董事長袁志敏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強民營高科技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
“民營企業重視科技創新,商業模式靈活,能夠迅速填充新經濟領域的需求缺位。”在調研中,袁志敏發現,盡管我國民營企業發展迅速,但由于知識產權布局意識相對較弱、維權手段較為單一,民營企業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方面面臨諸多困境,尤其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為甚,比如糾紛解決、域外保護等,因此,亟需為其提供知識產權維權服務,幫助企業提升知識產權保護能力。
為此,袁志敏建議:“各省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應會同省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研究出臺知識產權保護直通車制度,通過打造便捷響應通道,高效、妥善解決企業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困難和問題,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國內外市場遭遇知識產權糾紛的風險逐漸加大。袁志敏調研發現,在國際市場,我國企業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存在諸多困境,其中包含語言溝通、文化差異、高昂訴訟費、法律差異等障礙;而在國內市場,相比擁有技術、政策、外交、資金和專利等優勢的跨國企業,國內企業缺少或不善于利用信息交流渠道,遭遇與國外公司的知識產權糾紛時反而顯得沒有底氣。
“企業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項海外知識產權指引與服務,能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的最大化價值。”為進一步強化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袁華敏建議,我國應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知識產權援助,尤其發揮駐外使領館在保護國內企業涉外知識產權方面的作用,維護我國企業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針對我國市場中發生的國內外企業知識產權糾紛,袁志敏認為,相關部門應與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或相關重點企業構建起定期溝通對話機制,多角度研判行業態勢,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發展,進一步激發社會創新動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原文標題:袁志敏:打通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直通車”
文章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