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該成套裝備的氣升循環技術基礎上開發成功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三代污水處理成套裝備,并根據野外施工的環保需求,在上述核心技術基礎上開發出了適應不同地理和氣候環境的生活污水處理成套裝備:野外營地抗低溫環保成套裝備,耐高溫、高濕、高鹽生活污水處理成套裝備,船載污水處理成套設備等。”1月29日,在中國中鐵國道109高速公路總包部、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北京大齊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魏源送研究員這樣介紹。
據悉,這是我國第一臺野外施工營地抗低溫污水處理成套裝備成功應用到了中國中鐵國道109高速公路妙峰山野外施工營地的污水處理中,實現了模塊化、智能化、互聯網化、無人值守、抗低溫、可移動等特點,其出水水質達到國標一級A排放標準。經過三個多月的運行,尤其是經過近期北京門頭溝零下20多度的嚴寒考驗,設備運行正常,出水水質穩定,達到設計要求,可以滿足水泥攪拌、設施養護、道路灑撒、沖廁等回用需求,適合高寒地區野外施工的生活污水處理要求。裝備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野外施工,尤其是極端氣候條件下環保設備的空白。
“今年冬天,北京出現1966年以后的極端低溫天氣,一般污水處理裝備溫度低,運行效果不好不說,還會出現管道凍壞、設備無法啟動等諸多問題,但這套野外施工污水處理設備經過超低溫考驗,運轉沒有任何問題,技術和設備的穩定性很好。”中鐵國道109高速公路妙峰山野外施工營地項目負責人介紹。
北京大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承革表示,該套技術及裝備,不但彌補了國內外野外施工高端污水處理裝備的市場空白,滿足了廣大建筑施工企業極端氣候條件下野外作業的環保需求,而且真正實現了綠色施工、可持續發展、企業與社會共贏的核心價值觀。未來,該套技術及裝備將與國內外各大建筑企業展開深度對接,深耕野外施工、一帶一路施工、邊防、海島污水處理領域。據魏源送介紹,中科院生態研究中心在與斯里蘭卡等海外國家合作的水環境污染控制等領域中,該套技術及裝備,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中國中鐵妙峰山野外施工營地首先將上述成套裝備應用到了營地生活污水處理,成為我國將高科技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應用到野外施工的首個成功案例,對我國野外施工、一帶一路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文明施工,生態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據悉,目前我國野外施工和一帶一路施工營地大都遠離城市污水處理管網,營地生活污水大都處理不合格排放,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北京大齊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優勢互補,共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為我國及一帶一路基礎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保駕護航。
原文標題:知識產權助力科研攻關 野外施工有了“污水克星”
文章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