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根據《國務院關于同意在中新廣州知識城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批復》及省市相關文件要求,最近,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此前的政策基礎上,新修訂出臺了《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新的辦法加大了對高價值專利的培育資助力度,對高價值專利組合予以每年最高200萬元資助。首次設立商標注冊資助政策,加大地理標志品牌提升的資助力度,實現知識產權全類別全覆蓋,并對新引進的區知識產權領軍人才予以最高250萬元的補貼,進一步完善了基于知識產權創造、運營、保護、管理和服務的全鏈條知識產權政策體系,為該區打造全球知識產權高地提供有力的政策環境支撐。
大幅度提升知識產權資助力度
新的知識產權資金管理辦法規定,對擁有一件以上核心基礎專利,且該專利獲得過中國專利獎或廣東省專利獎,同時圍繞該核心基礎專利在上年度申請一定數量的發明專利、PCT專利,并提供高價值專利組合分析報告的企業,分別予以50—200萬元的資助。同時,辦法還對獲得國內(包括港澳臺)發明專利授權、通過PCT途徑申請專利進入國家階段(國外)、獲得美國、日本、英國、歐盟、韓國發明專利授權的情況,分別予以9000元到4萬元不等的專項資助。對于申請資助時處于專利權維持狀態的國內(包括港澳臺)發明專利,也予以一定數量的年費資助。
該辦法規定,對取得國內證明商標、集體商標注冊證書的,按照資助每件20萬元予以資助。同時對通過馬德里體系取得商標注冊證并經各指定國核準注冊的,或者取得歐盟知識產權局或非洲知識產權組織(OAPI)商標注冊證書的,或者在單一國家取得國外商標注冊證書的,以及在港澳臺地區取得商標注冊證書的,均予以一定資金的扶持。同時,辦法對農產品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或以地理標志作為證明商標、集體商標注冊成功的,給予一次性扶持50萬元。對企業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使用權或者獲得地理標志商標許可使用權的,分別給予一次性扶持20萬元、5萬元。新辦法保留了原版權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的資助,基本實現了知識產權全類別全覆蓋。
該辦法對獲得國家、省、市專利獎、商標獎的,按照國家級100%、省級70%、市級50%的標準給予配套扶持。被國家知識產權局予以馳名商標保護的,給予一次性扶持100萬元。同時辦法也強化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的專項資助,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計劃5年內引進各類知識產權人才100名。對本區新引進的知識產權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按其在本區實際購房金額的80%分別給予最高250 萬元、50萬元購房補貼,分5年等額發放。
政策推動全區知識產權事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對全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撐作用,關注知識產權頂層設計,多次出臺關于知識產權的重磅政策,不斷完善優化全區知識產權政策環境。2017年,《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促進辦法》頒布實施,稱為“知識產權10條”,并于2020年升級“知識產權10條”2.0版。2018年,修訂頒布《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形成全鏈條知識產權扶持政策體系。2019年12月,黃埔區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又印發《推進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互通辦法(試行)》(又稱“知識產權互認10條”),新政策被視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知識產權工作方面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重要的創新舉措。
不斷優化的知識產權政策環境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屢獲殊榮:2018年,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被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評為“全國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先進集體”;2019年3月,“探索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入第一批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試點和典型案例;2019年12月,“知識產權證券化”被列為全省復制推廣借鑒的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2019年,廣州開發區推進的3項工作入選“2019年度廣東省知識產權十大事件”,“知識產權大保護大協同機制”入選廣州市首批優化營商環境典型經驗。
截至2020年11月,全區專利申請量35237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1157件;專利授權量2057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3008件;截至2020年9月,共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21.49億元,位居全市第一。在知識產權證券化方面,該區3次推出知識證券化產品,累計完成7.4億元企業融資,為我國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輸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中新廣州知識城模式”。
未來,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緊緊圍繞國務院批復的《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 “打造全球知識產權高地”的戰略目標,繼續加大力度推動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等多項戰略任務的深入實施,將全區打造為“立足廣東、輻射華南、示范全國”的知識產權引領型創新驅動發展之城。
文章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