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西安市關于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著力提升技術成果轉化能力的工作措施》(以下簡稱《工作措施》)。到2023年,全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3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0家,力爭大學科技園在綜合類、理工類高校全覆蓋。
發展秦創原特色園區 加快共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
《工作措施》明確,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西安創新資源富集優勢,積極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入融合、雙向發力。2021到2023年,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分別達到25家、27家、30家,功能齊備的創業中心縣域、重點鎮和產業集中區全覆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分別達到7000家、9000家、10000家,優化市場主體結構,逐步提高企業在市場主體中的占比,新注冊企業三年存活率超過國家平均水平,創新創業生態顯著優化,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
根據《工作措施》,我市將積極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加快共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打造秦創原“一總兩帶”總格局(充分發揮西咸新區總窗口示范作用,輻射帶動相關區縣、開發區形成“秦創原科技創新示范帶”、“秦創原先進制造業示范帶”),推動建立統籌協調機制,發展秦創原特色園區,引導各類科技平臺和創新要素聚集,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服務體系。
2023年大學科技園在綜合類、理工科高校全覆蓋
在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方面,我市將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市屬高校課程體系,推行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廣創業導師制度,支持市屬高校聘任科技型上市企業創始人等為創業導師。指導大學生參與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互聯網+”大學生雙創大賽等品牌賽事活動。
同時,《工作措施》提出,提升技術轉移市場化服務、事業單位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管理、推進“城校企”協調創新深度融合等落實措施。支持駐市高校依托優勢學科、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級科研平臺,在全市范圍內建設或聯合建設大學科技園。到2023年,力爭大學科技園在綜合類、理工科高校全覆蓋。
我市還將實施“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服務企業工程”,每年組織1000名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實施“西安英才計劃”,建立“人才+項目”評審機制,圍繞“6+5+6+1”現代產業體系,遴選支持一批創新創業能力強、實際貢獻突出的人才及團隊。圍繞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和我市重點產業涉及的關建技術和產品,采取揭榜掛帥制,重點引進支持創新路徑清晰、創業成果顯著、產品研發基本完成、預期效益明顯的領軍型創業團隊、青年創業團隊。
提升創業服務水平 建設一站式政府服務平臺
《工作措施》提出,完善創業中心服務功能,對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常態化、專業化服務,將大學科技園、孵化器優先打造成功能齊備的創業中心。鼓勵全市各級建設的創業中心向縣域產業集中區集中,到2023年,實現功能齊備的標準化創業中心在縣域、重點鎮和產業集中區全覆蓋,縣域創業中心服務功能全部達標。
創業中心要搭建政府服務平臺。集中政務服務資源支持創業中心發展,將中小企業優惠補貼、人才引進、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授權縣(鎮)創業中心服務平臺受理、代辦,堅持從簡從快、公開透明原則,明確辦理流程和辦結時限等。對大學科技園、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創業中心孵化或幫扶時間應不超過三年,出孵率達到50%以上。力爭到2023年,大學科技園、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創業中心中50%以上的企業為創立三年以內的企業。
根據《工作措施》,我市將打造支持創新創業金融生態。重點圍繞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重點創業中心,聯合高新區、高校院所、創新平臺以及優秀創投管理機構等,發起設立一批種子、天使基金,形成科技投資集群效應,支持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
我市將構建優質企業篩選機制,對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中的企業進行跟蹤服務,遴選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西安市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提供一站式綠色通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