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的國內生產總值、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如何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好,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作為參與市場競爭的利器,知識產權是中小企業必須關注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出臺一系列創新舉措,切實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了優良的營商環境,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為此,本報特辟《中小企業競爭未來》專欄,介紹地方政府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有益經驗,中小企業在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等方面的優秀做法,以饗讀者。
2020年,山東省濟南市中小微企業實際注冊數量達51.6萬戶,同比增加22.8%;注冊資本金4.9萬億元,同比增加22.5%;吸納就業人數占各類企業的70%以上,達230萬人……過去一年多來,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濟南市中小企業勇立潮頭、敢于創新,成為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濟南中小企業發展如此之快,這與日趨向好的營商環境密不可分。知識產權作為優化環境的重要一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有望成為中小企業的創新之匙:專利導航助力企業科學決策、質押融資化解資金短缺難題、知識產權保護讓企業沒有后顧之憂……
今年7月底,記者跟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組織的“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萬里行”暨“專精特新企業調研采訪行”活動走進濟南,采訪中小企業創新情況,探究知識產權助力濟南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所發揮的作用。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
“我們公司去年產值達到9億元,同比增長50%。”濟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公司總經理劉鵬對去年的創新能力和產值非常滿意,他認為這得益于濟南市日趨向好的創新環境。
創新環境好在哪兒?“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的不斷增長便是很好的例證。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中小企業發展處處長崔旭峰給記者列出了一組數據:自2019年以來,濟南市培育了3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69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80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截至2020年底,3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擁有600余件發明專利;主持或參與制定90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推動523項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群體中極具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典型代表,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征。正是得益于濟南不斷優化的創新環境,近年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越來越多,逐漸成為創新的“生力軍”。
“目前,我國高端科學儀器大都靠進口,食品、醫療、環境等領域的檢測數據可能有面臨被竊取的風險。”專門從事科學儀器研發的海能未來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公司董事長王志剛介紹,其一直致力于食品藥品的安全營養與科學分析儀器、分析方法的研究,希望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儀器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創新是公司產品立足市場的根本,我們在科學儀器領域共擁有86件專利、44件軟件著作權。公司多款產品不僅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還大大降低了儀器價格。”王志剛介紹。
科學決策的依據是導航
“我們在研發機器視覺產品及平臺之初,意識到知識產權布局的重要性,提交了多件專利申請。后來,通過專利導航,我們意識到應該拓寬專利布局維度,為產品打造立體保護網;同時,把專利戰略與公司技術創新、市場營銷等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神思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神思電子)是濟南市的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專利導航對公司創新和專利布局的重要性。
在神思電子展廳,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數十款應用了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目前,公司擁有157件專利、345件軟件著作權。山東省專利導航項目、濟南市區域特色產業導航項目對于促進公司創新和專利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完善產品保護體系。”上述負責人表示。
濟南市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專利導航項目主要分析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技術研發熱點方向,能夠為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科學決策。
如今,在濟南,專利導航已成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山東省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山東省知識產權局與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共建了知識產權“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在專利導航方面,該平臺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醫療健康、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及海洋等8個重點產業,形成了8份專利導航報告,對推動產業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精準招商引智和招才引智提供了“路線圖”。
科研投入的底氣是融資
缺乏資金是大部分中小企業創新路上普遍面臨的難題。再加上大部分中小企業重技術創新、輕資產運營,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為其解決資金短缺的有效渠道。
最初,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濟南中小企業間的推廣并不順利。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下稱圣達公司)于2015年被認定為山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其建議中小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時多次碰壁。
“通過專利去貸款?可能嗎?”圣達公司總經理趙妍向本報記者介紹,前幾年,雖然知識產權部門出臺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策,但由于中小企業對政策了解較少,并不被認可。
加強推介是濟南開展知識產權融資的有效手段。今年4月,濟南市知識產權局舉辦“入園惠企”系列活動,齊魯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介紹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圣達公司等多家服務機構介紹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流程和相關政策。當天,8家企業與銀行實現精準對接,意向達成8000萬元融資金額。
今年5月,濟南知識產權強省會建設創新大賽暨知識產權金融轉化創新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濟南舉行,齊魯銀行、濟南農商銀行等與15家創新型企業簽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協議,融資金額達到3.6億元。
數據顯示,2020年,濟南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合同登記144筆,同比增長41.18%;質押融資金額19.26億元,同比增長1.17倍,兩項數據均呈增長態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了金融“活水”,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后顧之憂,讓企業創新更有底氣,產業發展更有動力。
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而知識產權正在成為激發中小企業創新熱情、助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推進劑”,讓我們期待,中小企業用知識產權之鑰,打開創新之門。